全国政协 河南省政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河南省智慧政协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详细

亲历知青十三载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0日

亲历知青十三载

——原阳县原知青办副主任张增华回忆录

张增华 口述  朱成光 整理

   

     我原在共青团原阳县委工作,1968年9月的一天,领导叫我谈话:“现在全国知青下乡插队已形成高潮,我县首批知青近日就要下乡,上级要求每个村集中点都要有干部带队,你年轻,又是共青团干部,对农业熟悉,领导研究抽你去带队。”我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几天后,我县首批知青下乡了,我被分到靳堂公社靳堂大队知青点,从此,我就一直从事知青工作,两年后调县知青办任负责人,1973年知青办升格后,任知青办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直到1981年劳动局知青办合并。几十年过去了,我今年也80岁了,过去的许多事情已模糊记不清了,但知青工作这段经历,使我难以忘怀,常常想起那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一段段,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上山下乡时代潮

     1955年,毛主席为《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社规划的经验》一文的按语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此,即有部分城市青年主动到农村锻炼。1965年,本县接收一名来自郑州的女知识青年张连枝,经县教育局安置到包厂公社赵厂大队插队,这是原阳县第一次安置下乡的知青。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学连续3年不招生,许多工矿企业停产,商业和服务行业也处于停滞状态,城市初、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分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就成了当时知识青年离开学校后的主要出路。青年学生们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号召,纷纷投身上山下乡的大潮中。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当年,我县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446人。此后每年都有成批城市知识青年到原阳县农村插队。1975年最多,为723人,至1980年,全县共接收到下乡知识青年2500人。

机构设置规格高

     我县按照上级的安排布署,为加强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管理成立了原阳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知青办”),隶属于县计划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动员、安置、管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政府(“文革”时称“革命委员会”)办事机构。“知青办”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知青上山下乡的动员、落实任务指标、统筹去向、人员分配、安置;管理、分配和监督知青安置专项经费、专供物资的使用;负责知青思想教育,管理关心了解知青生活状况,帮助知青排忧解难;分配与审批知青选调名额或推荐知青上大学的名额;审批下乡知青因家庭特殊困难或因自身患病、不宜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要求返回原居住城市的申请(简称“困退”或“病退”);查处、解决有关知青工作的各类问题。配备1名干部叫张秀文,全面负责全县知青工作。1970年3月,我从靳堂大队知青点调知青办,张秀文调其他单位工作。我任知青办负责人,后又配备1名干事。1973年8月份,省革委召开全省知青工作大会,共开了18天,县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杜明、县人武部副政委职某某、县文教局副局长王满堂、县知青办我参加了会议。会议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省领导戴苏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对知青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知青工作的领导,强化管理,认真做好安置工作。此次会议要求各级革委会提高知青办的行政级别,会后,我县知青办升格为科级单位,从县计委中单列出来,独立办公,为县革委的职能部门,我首任县知青办副主任(副科级),主持知青办日常工作,后又任命孙秀梅、张克华为副主任,配备工作人员,逐步增加到13人。1974年春天,李保国任知青办主任,同年底调走,仍由我负责日常工作,孙秀梅、张克华为副主任。1975~1976年底我到官厂乡柳园村驻队,知青办由孙秀梅、张克华负责。1976年底,我驻队回来,知青办仍由我主持日常工作。1981年县劳动局、县知青办合并。

 

妥善安置知青点

     所谓知识青年下乡,就是动员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务农。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身边可留一名子女不上山下乡,留谁由家长决定,知青办出手续。我县对下乡知青的安置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到国营农牧场劳动;二是建立知青点,到生产大队集体劳动;三是单独下乡,返回原籍或投靠农村亲友。

     我县没有建立知青农场,为了妥善安置下乡知青,凡集体下乡的设立集中点,对返回原籍生产及插队劳动的按生产队管理,也称为零星点。共建集中点54个,零星点130多个,每个集中点原则上安排30—50名知青,一般不超过50名,一个知青点一个食堂(靳堂村2个)。要求各集中点想方设法改善知青的居住条件,为知青建房,知青的安置费可用到为知青建房。1968年,知青每人一次性安置费120元,1973年增加到每人230元。另外对知青上级还有支农专款,大体上每年给县里拨六七万元,用于修建知青集中点住房、购置床、办公桌等必要生活用品。全县共给知青建房200余间,其中,靳堂公社靳堂大队30间,其余没建房的集中点住大队或群众的房,原则上每间房安置2人。各集中点均抽派国家干部职工分别作为领队。知识青年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下乡插队,有的还是初中生,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如何保护好他们的人身安全是摆在知青工作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各级革委会、知青办制度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对女知青制度了严格的保护制度,对女知青进行性骚扰、通奸、强奸的以破坏军婚罪论处。

 

思想教育干劲添

     知识青年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对农村、农业、农民只停留在课本上的一些概念,还很陌生,他们或满怀一腔热血,或疑惑,或不解,都汇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如何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迅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融入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中,扎根农村,是摆在知青工作面前的首要问题。

     1970年12月,县革委会召开知识青年安置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把知识青年的生活和住房安排好,通过学习、召开座谈会教育知识青年,使他们达到思想上革命化、组织上军事化、生活上工农化。下乡知识青年积极投入农业生产之中,满怀激情地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去实现自身价值和进步要求。许多知识青年表现突出,被评为劳动模范。还有一部分知青在大队兼团支部书记、副支书职务。知识青年下乡对原阳县的农村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为农村带来了活力与生机。

     靳堂公社靳堂村为我县知青最多的村,最多时达到88人,其中来自新乡市44人,来自原阳县44人,知青工作走在全县前列。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促进全县知青工作,县知青办从靳堂大队知青点挑选十几名先进知青,组成报告团,在全县知青集中点巡回报告,并赴新乡市柴油机厂、大型机床厂作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城安置插队情

     安排知青上大学、参军、招工等不同方式离开农村是知青办的重要工作。每年上大学、参军、招工都给知青留有一定的指标,由知青点推荐思想进步,劳动积极的先进知青,县知青办研究批准,要求公正、公开。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要和知青办的同志一起,反复研究,弄清每个推荐知青的情况,符合条件的才予以批准,因为这项工作是知青关注的焦点,也是知青工作的热点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知青的不满,影响知青的思想稳定和劳动的积极性。由于我和知青办的同志们坚持原则,我县基本没有知青对上学、参军、招工不满的情况。

     1980年以后,大部分知识青年已返城就业,到1982年2月,在本县下乡的知识青年,或升学、参军,或回城就业,全部得到了安置,知青就业后,所下乡期间的时间计为工龄。

     “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初是稳定社会动乱局势下的一种措施,后来被看成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改造青年、反修防修、培养革命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治措施。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经受了一定的锻炼,也为农村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人民东路甲一号
电话:0373-3699555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乡市委员会
豫ICP备2021002182号-1